《赢在AI+》首期斩获榜首,阿童木刘松涛:负载从3kg突破至50kg,成本降幅30%
「你们的机器人能用吗?」
十年前,当刘松涛带着国产并联机器人敲开工厂大门时,这是客户问得最多的问题。彼时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被ABB、发那科等“四大家族”垄断超70%份额,国产设备连入场赛的资格一度受质疑。
十年后,在《赢在AI+》节目现场,这位80后创业者亮出一组数据:中国最快的酸奶分拣机器人【2018年,实现400杯/分钟分拣速度】;并联机械臂负载从3公斤扩宽至50公斤,暴涨16倍;标准循环节拍达到600次/分钟;服务超800家企业的24小时响应天团……
当评委犀利追问「对标四大家族,你的产品可靠性还有多大差距」,刘松涛回答:「对阿童木而言,可靠性是应用的第一步」。

2018年,一则视频在食品行业疯传:每分钟400杯酸奶在空中划出影迹,机械臂以人类肉眼难以捕捉的速度完成分拣装箱。这款「手速」碾压进口设备2倍的机器人,正是阿童木的破局之作。当时有客户觉得国产设备能稳定跑200杯就谢天谢地。但实际证明,阿童木机器人以400杯/分钟的速度连续运转零故障,撬开饮品行业新缺口。
这家成立于2013年的创业公司,用十一年时间完成了从实验室技术到服务800家企业的跨越。其自研的AI动态轨迹算法和驱控一体架构,正在光伏、锂电、医药等高速度、高精度场景发起国产替代强猛攻势。

面对评委关于"对标ABB顶级品牌有什么优势"的提问,刘松涛给出两个关键词:成本优势、服务优势。
不同于外资品牌发展模式,阿童木选择从底层重构技术体系——全栈自研自产的驱控系统,AI+系统,以技术优势转化为成本优势,带来相对30%的价格降幅。
刘松涛算了一笔账:在锂电行业,客户采用阿童木设备通常能在8-18个月内收回成本,而进口设备周期需24-30个月。
成本优势背后是更深层的产业适配逻辑。在外资品牌追求通用化设计时,阿童木选择同时支持“通用”+"深度场景定制":为锂电行业开发防爆抓取手爪,为食品行业设计无序理料专用机型,针对酸奶杯特殊弧度开发柔性吸盘......
在服务网络构建上,公司建立"2小时响应、24小时抵达、72小时解决"的服务体系,全国部署立体化服务中心。在某电池巨头生产基地,工程师曾连夜跨省调配备件,确保生产线故障停机不超过3小时。这种响应速度是外资品牌难以复制的优势——据统计,国际巨头平均维修响应时间为12小时,备件调配周期长达72小时。这种"贴身打法"使其在细分领域市占率快速攀升,截至2023年,阿童木并联机器人市占率已连续五年居首。

创业第一年卖出的两台机器人,给了刘松涛一记暴击——24小时产线上突然断臂。节目现场,当评委追问「可靠性差距」,刘松涛对“断臂”一事仍记忆深刻,其表示:可靠性是应用的第一步,我们40%的应用场景实现24小时不停机。
如今,阿童木每台新品必须通过180天*24小时持续运行。在江苏某光伏基地,12台阿童木机器人组成「钢铁战队」,在高温车间连续奋战365天零故障。

当评委抛出 「专用机器人与通用人形机器人如何配合」时,刘松涛给出硬核技术预判:"高能效比+模块化设计"的工业机器人具有极大优势。阿童木目前正在布局用并联的机构,去赋能具身。
这份技术底气,来自实打实的行业成绩单 —— 截至目前,阿童木高速工业机器人已进驻超八百家企业,出货量突破 8000 套大关。其 “AI 铁臂” 更是化身行业多面手,深度扎根锂电、光伏、汽车制造、食品日化、生物医药、半导体等重点赛道。基于深厚的工业场景积累,阿童木正式启动 “具身智能” 战略升级,计划通过动态重构机器人架构,彻底打破场景应用边界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本期收官的《赢在 AI+》巡演中,阿童木机器人凭借创新技术与行业落地实力脱颖而出,一举斩获赛事桂冠 ,为阿童木的突围之路再添注脚。
尽管相比国际巨头的百年积淀,阿童木仍是行业 “婴儿”。但,「婴儿终将长大」。